题名:改良现代会计方案 : 科学化的探索
作者:汪一凡著
出版年:2009
ISBN: 978-7-5095-1786-4
分类号: F230
中图分类: 会计学
定价: 36.00元
页数: 257 页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是一部质疑现代会计学的力作!全书包括总论、现金流会计、集团会计和复式簿记等四篇和一个附录(“新编会计学原理示范纲要”),共十六章。作者立足现实与历史,用严谨而不失生动活泼的笔调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会计学的重要观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枯燥的会计学原理。作者质疑净利润、公允价值和应计制,呼吁“现金制”应该再度“出山”,提出“溢余现金”概念,主张用“溢余现金”替代“净利润”;同时,质疑合并报表编制原理,认为“合并报表乱象丛生”,“母公司观”出错在先,“合并法”错上加错,主张从“母公司观”转向“主体观”,弃“权益法”取“成本法”,从“合并法”转向“个别法”,构建“公司集团会计学”,借助计算机数据处理解决合并报表这个难题。<br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的部分内容或相关观点在《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年6、7、8、9期)上发表过,现在仍在连载档期中。在《财会通讯》(2009年5、6、7、8期)上发表过。《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相关的序也分别将在《中国会计报》、《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上发表。

汪一凡,现任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桃李软件主要创始人;会计泰斗余绪缨的弟子。1951年7月生,有过学生、农民和工人经历;1984年以初二年正式历考取厦门大学会计硕士学;1987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厦大会计系副教授汪一凡不申请当研究生导师,不申请教授职称,20年潜心从自动数据处理角度研究会计理论,是一位有意自我边缘化而又让人敬重的学者。
个人经历
以1984年为转折点,汪一凡走入了人生的另一个境界:20年里,他从轰动一时到归于沉静,从读研究生到做副教授和公司董事长,不申请教授,不申请课题,也不带研究生,自我边缘化地潜心自己的会计研究。这位台湾最后一位进士的曾孙,有着传奇般的人生。
初中没毕业就考上了研究生
之所以说1984年是他人生的拐点,是因为那年他考上了厦大会计系的研究生。当时的《厦门日报》专门刊发了两篇报道,并配发了一篇评论,在全市引起轰动。因为考研前他只读到初二,初中没毕业竟然考上研究生,无论那时还是现在都令人不可思议。
读初二时,正当汪一凡立志做一个能成大事的人时,却赶上“文化大革命”,后来在工厂里做会计,又错过了高考。后来他想干脆直接考研究生,于是就把在厦大读本科的中学同学的讲义和课本抱回家“啃”。
1983年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考试,竟然考了个总分第二,但因一门单科没及格而落榜。“当时心里就有底了,次年再考,成功了!考上后我就结婚了,人生两大喜事一年办了,真是双喜临门!”汪一凡说,决定一步登天式地去考研究生是受当时理想主义教育的影响,从小到大都是在厦门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从第一幼儿园、实验小学,读到厦门一中和厦门大学,从不喜欢小打小闹,喜欢把目标定得很高,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不和别人在同一层次上竞争。
这种思想影响到他的女儿。他给女儿定的大学目标就是北大、清华,而不是一般的重点大学。为了让女儿树立这种目标,他带着女儿去北大百年讲堂看《大话西游》,结果女儿真的考上了北大。汪一凡说:“立志要高。目标定在北大、清华,没考上的话,上一般重点大学没问题,要是把目标定在重点大学,没考上就只好上一般的高校了。”
自我边缘化避免干扰
研究生毕业那会儿,他再次引起轰动:他的硕士论文发表在国内会计学最权威刊物《会计研究》上,并入选了中国会计学会选编的《会计学年度论文选》。对一个学生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
但之后,汪一凡留校任教,非常低调。“当时我从自动数据处理的角度研究会计理论,一下子就陷进去了,非常苦,一思考问题就像个呆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汪一凡说,那时就觉得时间不够,有意地让自己边缘化。
边缘化意味着不为人们所认同,意味着成为一个世俗目光下的凡人。但汪一凡丝毫不理睬这些,他不申请当研究生导师,不申请正教授职称,一个会计学研究者连注册会计师也没报考过。“这个世界诱惑太多,这种研究需要非常深度的思考,自我边缘化了就没有人打扰,可以专心做自己的研究。别人以为我很另类,但做学问需要这种能排除外界干扰的另类精神。”
“另类”留给学生的印象是,他上课时竟然会讲“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哲学命题,说一些“一流学者不看别人的东西”的惊人之语。他还专门教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他觉得,研究生应该立志于做三种人:大学者,大商人和大官,因为有大志才能成大器。
自耕自种“自留地”
不申请科研课题并不等于无所事事。汪一凡最近特殊想写,20年的积累和思考像沉积的火山,到2004年便势不可挡地爆发了。第一本书出版了,第二本书也排版了,接着他要写第三、第四本书。与此同时,他的桃李软件公司也将面临一个大的转折——根据他的会计理论开发的会计软件也接近完成。
“20年是人生事业的一个周期。我曾期待着自己20年后的今天能做出别人没有做出的事情。当时能考上研究生,也与自己多年没有外界干扰的自学生活有关,算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巅峰。”汪一凡说,四本书出完了,会计软件开发好了,20年来做的菜就上齐了,肚子里的“货”也发完了,接下来看学术界和市场的反应。学问他能把得准,但市场瞬息万变,他把不准,因为他与别人不在同一层次竞争,他的理论和软件超前了,需要改变市场理念,构建新的市场标准。
汪一凡把桃李软件公司称作自己的“自留地”,有了这块“自留地”,做学问才不会“空对空”。他不喜欢“空对空”地做研究,而喜欢在建构理论的同时,做一些实践。“这种研究方式是‘空对地’,有高度又能落地生根。”他说,学问要继续做下去,但“自留地”也要耕种好。
主要著作
《管理会计(第3版)》 丛书名: 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 作者: 余绪缨,汪一凡 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现金流量表的精确编制原理——厦门大学会计论丛》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会计信息系统展论》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会计信息系统原论/会计信息化丛书》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用数据库表达管理思想》 作者:汪一凡 中国财经出版社
——————摘自百度百科 汪一凡条
该条创建者为于增彪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汪教授的博客地址:http://blog.xmnn.cn/?568320,里面有很多见解精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