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大萧条
作者:(美) 本·S. 伯南克著
出版年:2013
ISBN: 978-7-5654-1042-0
分类号: F113.7
中图分类: 世界经济波动与经济危机
定价: 39.00元
页数: 344 页

《大萧条(5年珍藏版)》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书名直译是《关于大萧条的论文集》(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收录了伯南克(与其合作者)从1983—1996年撰写的9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围绕着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各种变量之间的传导机制展开研究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作者把它们分成三个部分:<br />第一部分为“综述”,包括第1章。作者指出1980—1995年这15年间学术界在大萧条的研究方法上取得了许多进展,最重要的进展是从以前主要研究美国的情况转向进行国际比较,强调了国际比较分析方法对理解大萧条、甄别全球大萧条根源的重要性。<br />第二部分为“货币和金融市场”,包括第2章至第4章。第2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研究大萧条时期的金融危机(包括债务人、银行及其他贷款人的破产)是如何导致产出下降的,1983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第3章着眼于大萧条时期的金本位制、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第4章通过分析大萧条期间通货紧缩和货币收缩之间的各种传导机制,确定各国价格下降和货币存量下降的特定根源,并为大萧条时期影响全球经济的通货紧缩因素的生效时间和相对重要性提供量化的证据。<br />第三部分是“劳动市场”,包括第5章至第9章。第5章研究劳动市场上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变化在二战前和二战后的差异及原因。第6章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厂商当对劳动的需求很低时,实际工资却在上升?为什么即使实际工资上升,通货紧缩仍能降低劳动供给?第7章是全书最短的一章,只有短短几页,内容却很丰富。作者为了破解20世纪80年代欧洲普遍存在的高失业中的三个谜团,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工资之间的三个问题。第8章探讨宏观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事实——劳动的短期回报递增(SRIRL)产生的根源。第9章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审视关于名义工资黏性在大萧条时期的作用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