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文白对照三国志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
出版年:2013
ISBN: 978-7-5344-6468-3
分类号: K236
中图分类: 三国(220~280年)
定价: 29.80
页数: 282 页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装订: 平装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享誉极高。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史传》中评价《三国志》说:“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享誉极高。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史传》中评价《三国志》说:“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蜀汉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勤奋好学,曾跟随著名史学家谯周学习,对《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家巨著有很深的研究,这为他日后撰写《三国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曾任蜀汉的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等职,蜀汉灭亡后,他以亡国之臣入魏。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一生仕途不显。四十八岁时,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三国志》成书后在当时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时任西晋尚书郎的范预上书皇帝赞美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三国志》得以广泛流传,而陈寿本人也得到世人的认可,皆言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据传与陈寿同时代的夏侯湛正在修(《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之后自叹不如,于是销毁了自己编写的史书,不再续写。
《三国志》全书共计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依照纪传体的体例,为同时并立的三个国家各自修史,然后合为一本书,充分地显示出他的史才,这也使得《三国志》在史书中别具一格。因陈寿是晋代朝臣,而晋承魏而得天下,因此《三国志》的编纂是以魏为正统,魏国的君主均称帝,编写本纪,而蜀国、吴国的君主则称为主,分别立传,这与人们所熟悉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立场是不同的。陈寿在编写时做到了谨慎地选取史料,中肯得当地进行评价,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史料的选取上,陈寿再三斟酌,摒弃了那些不实的记载,求真务实,不妄加评论和编写,做到了“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蔽缺点”。
《三国志》在叙事上生动简洁,语言干净洗练,却又能以寥寥数笔勾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先主传》中描写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之时,陈寿仅用“先主方食,失匕箸”来描写刘备听到这句话的反应,将刘备韬晦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对后世文学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出现了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明朝罗贯中据《三国志》、裴注及有关杂记、轶闻趣事等创作了《三国演义》,为后世留下了这部彪炳千秋的巨著。
当然《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三国志》虽然名日志,但是其中只有纪传而没有志。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资料也过于简单或是没有立传,例如五虎将之一的赵云,仅有四百余字,而建安七子中的陈琳、阮瑀、应场等人都没有立传,其事迹仅附在《魏书·王粲传》中,这些不足之处可能是由于史料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在陈寿死后一百三十余年,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为弥补(《三国志》文字过于简略和没有表志的缺陷,特地作注,以纠正谬误,补缺史料,所补文字超过原书三倍,终于使《三国志》一书得到完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也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国志》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明清和近代学者更是对宋元以来的各种版本进行了不懈的校勘考订工作。1959年,中华书局根据当时最通行的四种刻本——南宋绍兴、绍熙年间的百衲本,清武英殿刻本,金陵活字本和江南书局刻本,进行了全面整理,刊印出版了新型的点校本。本书即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考了卢弼1936年出版的《三国志集解》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目集结成册,并配以译文,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注重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得全书既具有历史文献的可靠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当然,书中难免有失误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