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比较刑事诉讼法
作者:陈瑞华著
出版年:2010
ISBN: 978-7-300-11558-0
分类号: D915.3
中图分类: 刑事诉讼法
定价: 48.00元
页数: 500 页

《比较刑事诉讼法》以专题的形式,对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基本理论和制度层蕊上,对西方国家法院制度、法官制度,律师制度、陪审制度,权利救济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都作出了简要但尽量系统的比较分析;运用比较法学的方法,对诉讼行为无效,诉讼终止,未决羁押,侦查构造、证据展示。变更起诉,审判模式,定罪与量刑关系。简易程序、程序性上诉,刑事再审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考察;在法律移植的角度上,还对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司法改革作出了比较法层面的分析和评价。《比较刑事诉讼法》适合那些对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已有初步了解的读者阅读,可用作法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教学参考书。<br />目录<br />第一部分 基础<br />1.英国刑事司法制度<br />1.1 治安法院及其审判程序<br />1.2 刑事法院及其审判程序<br />1.3 英国律师的分类<br />1.4 近年来的刑事司法改革<br />2.英美法和大陆法中的证据概念<br />2.1 英美法中的可采性与相关性<br />2.2 大陆法中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br />2.3 两大法系证据概念的简要比较<br />3.英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br />3.1 排除证据的一般原则<br />3.2 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br />3.3 被告人供述的排除<br />3.4 派生证据的效力<br />3.5 排除规则的适用程序<br />4.美国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救济<br />4.1 排除规则<br />4.2 撤销起诉<br />4.3 推翻有罪判决<br />4.4 民事侵权诉讼<br />4.5 内部纪律惩戒<br />4.6 刑事追诉<br />5.美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br />5.1 引言<br />5.2 第四修正案与排除规则:历史的考察<br />5.3 排除规则与第五、六和十四修正案<br />5.4 “毒树之果”规则<br />5.5 排除规则的例外<br />5.6 审前动议与证据禁止之听证<br />5.7 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br />5.8 证据禁止的再救济程序<br />6.加拿大的刑事证据制度<br />6.1 加拿大的宪法性救济制度<br />6.2 证明责任<br />6.3 证明标准<br />6.4 证据展示<br />6.5 拒绝自证其罪的特权<br />6.6 沉默权规则<br />6.7 口供规则<br />6.8 证据排除规则<br />7.德国的证据禁止制度<br />7.1 证据禁止的概念和分类<br />7.2 自主性证据使用禁止<br />7.3 非自主性证据使用禁止<br />7.4 证据禁止与宪法救济<br />8.大陆法中的诉讼行为无效制度<br />8.1 引言<br />8.2 法国:法定无效与实质无效<br />8.3 澳门一葡萄牙:不可补正之无效与取决于抗辩之无效<br />8.4 意大利:一般无效与相对无效<br />8.5 诉讼行为无效的实施程序<br />9.英美法中的诉讼终止制度<br />9.1 英国的诉讼终止制度<br />9.2 美国的撤销起诉制度<br />9.3 加拿大的诉讼终止制度<br />10.公正审判的国际标准<br />10.1 国际人权公约中的公正审判权<br />10.2 公开审判<br />10.3 独立审判<br />10.4 法庭中立<br />10.5 无罪推定<br />10.6 及时获知被控罪名和理由<br />10.7 辩护权的保障<br />10.8 法庭上的公平质证<br />10.9 避免不合理的拖延<br />10.10 免费获得翻译的帮助<br />10.11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br />10.12 获得向上一级法院上诉的机会<br />10.13 获得刑事错案赔偿<br />10.14 免受双重危险<br />第二部分 比较<br />11.侦查模式之比较研究<br />11.1 引言<br />11.2 英国的侦查模式<br />11.3 美国的侦查模式<br />11.4 德国的侦查模式<br />11.5 意大利的侦查模式<br />11.6 比较分析<br />12.未决羁押制度的比较研究<br />12.1 引言<br />12.2 未决羁押与逮捕的分离<br />12.3 未决羁押的法定理由<br />12.4 对羁押的其他实体限制<br />12.5 羁押期限及其延长<br />12.6 羁押的场所<br />12.7 对未决羁押的司法救济<br />12.8 程序性辩护<br />13.变更起诉制度之比较考察<br />13.1 英美法的经验<br />13.2 德国的诉讼客体理论<br />13.3 日本的诉因理论<br />13.4 比较分析<br />14.刑事审判的两个模式<br />14.1 刑事审判模式的划分标准<br />14.2 对抗式审判模式<br />14.3 审问式审判模式<br />14.4 刑事审判模式的融合<br />14.5 评价<br />15.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关系模式<br />15.1 大陆法中的一体化模式<br />15.2 英美法中的分离模式<br />15.3 两大程序模式优劣得失之评估<br />16.英美证据展示制度之比较<br />16.1 英国的证据展示制度<br />16.2 美国的证据展示制度<br />……<br />参考文献<br />索引<br />……

陈端华,男,1967年生于山东。199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兴趣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和程序法基础理论。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主要代表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005);《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08);《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2010);《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曾获得多项学术奖励。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