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城" 长的烦恼
作者:当代文化研究网编
出版年:2010
ISBN: 978-7-5458-0236-8
分类号: C912.81
中图分类: 城市社会学
定价: 18
页数: 249 页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装订: 平装

城市有问题: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城市生活的速度,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br />想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本书正是上海地区的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非学院市民通力合作,实践上述思想任务的结果。<br />作为一本开放的书籍,本书力图吸引更多社会各界的读者,一起关注身处的社会现实,并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欢迎参与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热风论坛的继续讨论。<br />目录<br />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br />王晓明:《城市只是一处“名利场”么?》<br />Guinness:《资本剥夺了什么?》<br />陈占彪:《死老虎、胖熊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br />toybook:《东湖和“无穷大”》<br />举手发言<br />城市空间谁当家?<br />闵冬潮:《城市的天空与地面》<br />Jerryhoop:《一个“土著”的空间感:现实与虚拟》<br />朱鸿召:《住近地铁莲花路站》<br />炖锅:《“非法”的活力》<br />跑啊跑:《远方的客人留下来》<br />王晓明:《越南都市街头的“獾”》<br />葡萄:《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br />Christopher Connery:《创造社会空间》<br />举手发言<br />生活必须加速度吗?<br />闵冬潮:《“快城”与“慢城”》<br />葡萄:《城市的节奏》<br />宣晓凤:《在效率的挤压下》<br />庞敏:《古城悠缓》<br />张永峰:《从容和余裕》<br />山山:《“快”乐至死》<br />举手发言<br />城市怎么才自然?<br />沈善增:《我想不通,这样明摆着的问题怎么没人提?》<br />梧桐树:《漫谈“低碳”》<br />资深青年:《小民慢举手》<br />罗小茗:《城市里的“自然”》<br />green:《待价而沽的景观》<br />布衣一剑:《建设能感觉的城市》<br />汤釜:《“自然”是一个让人寄托理想的词》<br />举手发言<br />城市越大越好吗?<br />蔡斌:《做为超级城市的上海》<br />香蒲:《城市延伸线下的样板生活》<br />胳膊肘:《12年间的城中迁徙》<br />榆下途说:《城市的中心和外围》<br />视点:《都市中的陌生人》<br />举手发言<br />“上海”在哪里?<br />许某某:《上海的位置》<br />江户儿:《在上海“那边”》<br />冷空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br />红旗下:《Better city不是孤立的》<br />扫叶煮茶:《吸血的城市终将死灭》<br />举手发言<br />城市文化从哪里来?<br />李晨:《“校”与“城”之间:教育自主在哪里?》<br />安君:《书中窥城》<br />我城:《电视新闻与城市精神》<br />小飞象:《互联网:困境突围》<br />举手发言<br />城市文化到哪里去?<br />沈善增:《以发展的观点看上海话》<br />朱鸿召:《做个“有文化”的朋友》<br />唐老鸭:《小事情 大梦想》<br />liyang:《门卫大叔》<br />孙晓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br />举手发言<br />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记忆?<br />JSQD:《纽约VS.上海》<br />心每思之:《让记忆讲述另外一种城市生活》<br />toybook:《我记得,想当年》<br />小冰等:《无处安放的记忆与认同》<br />炖锅:《守住城市的记忆》<br />举手发言<br />城市是“我们”的吗?<br />资深青年:《乡关何处》<br />green:《失去安稳感的城市》<br />邢洁:《城市与“爱情”》<br />salomes-nox:《看牙记》<br />落月先生:《上海何曾是我们的?》<br />小跑等:《怎样把城市变成“我们的”》<br />毛尖:《吾土吾民:世博问卷》<br />举手发言<br />城市对所有人开放吗?<br />张永峰:《城里人的优越感从哪来?》<br />minal:《“老年”“妇女”成了包袱?》<br />资深青年:《当我们失去了有尊严的生活》<br />大可等:《从“故乡”到“异乡”》<br />竹叶青:《“乡愁”的弹性》<br />王玥:《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br />举手发言<br />《“城”长的烦恼》序言<br />在中国大陆,上海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最符合一般人想象的“大都市”。尽管2010上海世博会的口号“better city, better life”早已妇孺皆知,但人们对城市的疑虑和担忧,仍在不断增长。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年来,城市生活中的安全、健康、满足和幸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也因为当城市一门心思要成为高楼大厦的大本营,交通堵塞和噪音污染的同义词,盲目扩张的庞然大物,专断权力的盘踞之所,资本和人力恣意流动的集散地,人世间奢侈享乐和罪恶痛苦的最终源头的时候,人们失去了对它的信心和想象力。人和城市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危机。<br />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由这样一种城市想象所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却在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困扰社会的重大问题:土地、房价、经济增长模式、“中产阶级”、社会民主、腐败、“部门垄断”…… 总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合。一个尖锐的问题也由此出现:当城市生活的矛盾不断涌现,“赢家通吃”式的“发展”模式逐渐将社会推入危机的时候,“城市化”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br />因此,对上海乃至中国而言,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带来的不仅是高科技的演示和八方来客,更应该为人们重新思考“城市”、想象城市生活提供重要的契机。毕竟,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城市”从来不等于“美好”,相反,它很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严峻挑战。我们的城市,有问题。<br />在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谁是城市空间的真正主宰?城市生活的速度,果真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这样的文化好吗?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它的记忆?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br />对今天中国的城市生活来说,这些问题看似古怪,却值得大声提出和仔细回味。想要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遍布陷阱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br />为此,2010年3月8日至4月1日,“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策划开展了“我们的Better City”大型网络讨论。这二十多天的讨论,得到了基层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都市白领、专栏作家、大学师生和不少普通市民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这本小书编辑收录的,便是这一次网络讨论的精华文章和网友们的纷纷议论。<br />显然,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来说,这短短二十多天的议论和思考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样的开始,可以牵动起你的神经,召唤出那些熟视无睹的城市经验;可以勾勒出思考“城市”的基本线索,获得检验当下城市化进程的依据;更可以让我们携手提出衡量和评价“better city”的新标准,为此后的城市生活,找到更美好也更值得追求的新方向。<br />本书由李晨、冷嘉和罗小茗共同编选。<br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网络讨论的内容,请登录当代文化研究网“热风论坛”(http://www.cul-studies.com/bbs/list.asp?boardid=5)。同样,我们也期待着,在此可以读到您对这本小书和城市问题的“举手发言”。<br />编者<br />2010年4月于上海

2010年3月8日至4月1日,“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策划开展了“我们的Better City”大型网络讨论。这二十多天的讨论,得到了基层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都市白领、专栏作家、大学师生和不少普通市民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这本小书编辑收录的,便是这一次网络讨论的精华文章和网友们的纷纷议论。
显然,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来说,这短短二十多天的议论和思考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样的开始,可以牵动起你的神经,召唤出那些熟视无睹的城市经验;可以勾勒出思考“城市”的基本线索,获得检验当下城市化进程的依据;更可以让我们携手提出衡量和评价“better city”的新标准,为此后的城市生活,找到更美好也更值得追求的新方向。
本书由李晨、冷嘉和罗小茗共同编选。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网络讨论的内容,请登录当代文化研究网“热风论坛”(http://www.cul-studies.com/bbs/list.asp?boardid=5)。同样,我们也期待着,在此可以读到您对这本小书和城市问题的“举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