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关键词是“词语”与“精神”,致力于追问、探求在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从“词语”到“精神”的过程及境遇。将理论探讨、史的梳理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在现代性和全球性视野下,勾勒出数代诗人走过的历程。其思路、探讨领域及方法,带有作者独到的诗学眼光和精神印迹。<br />--------------------------------------------<br />目录<br />奥尔甫斯仍在歌唱——“现代性”与“英雄的一面”<br />在诗歌的目睹下<br />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br />隐藏或保密了什么——与北岛商榷<br />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br />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br />为凤凰找寻栖所——象征主义诗歌及“纯诗”理论与中国新诗<br />“大地的转变者”——德国的“诗性”传统与中国现当代诗人<br />以文学的历史之舌讲话——《荒原》的写作及其在中国的反响<br />伽利略测量但丁的地狱<br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br />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试论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br />徐志摩与哈代——兼谈“现代性”的起源问题<br />穆旦与“去中国化”诗学问题<br />为了那“永久的无名”——纪念诗人冯至诞辰100周年<br />当代诗歌的几种阅读<br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与诗——在中国学术论坛的访谈<br />回答四十个问题(节选)<br />回答普美子的二十三个问题<br />后记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和现代诗歌、诗学理论研究,被认为是艨胧诗后最主要的诗人和诗人批评家之一。有诗集《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未完成的诗》,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坐矮板凳的天使》、《取道斯德哥尔摩》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