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纳米改性沥青及其路用性能
作者:孙璐 ... 等著
出版年:2012
ISBN: 978-7-03-034346-8
分类号: TE626
中图分类: 石油产品
定价: 30.00元
页数: 150 页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装订: 精装

《纳米改性沥青及其路用性能》以零维纳米粒子和二维层状纳米材料为复合改性剂,详细介绍了其对沥青路面常用基质沥青进行改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验过程。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最佳共混体系的研究,改性沥青结合料的路用性能检验的常规和非常规指标以及所制备的改性沥青的实验室检验分析,运用电镜扫描、红外光谱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纳米沥青的改性机理的分析和阐述,室内混合料实验分析以及实际工程项目中纳米改性沥青的实际路用性能分析。

《纳米改性沥青及其路用性能》作者孙璐教授:教育背景:
于1993年和1994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于1996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南京东南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双博士学位,主修道路工程和交通工程,副修应用数学与力学、运筹与管理科学、统计科学与信息系统。
2、工作经历及社会兼职:
2006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担任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交通与基础设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系统与管理科学学院“海天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华盛顿Catholic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车辆-结构动力学与无损检测实验室主任,智能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研究所所长。
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AAAS)、美国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会员(INFORMS)、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ASCE)、美国交通工程协会(ITE)会员。担任四十余种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和多次国际会议论文审稿人,全国第二届(2006)高校研究生数学模型竞赛命题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科技部、教育部、住房与城市建设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中西部地区大学交通研究中心评审专家。曾担任2004年10月南京国际地震工程会议组委会委员;2005年2月在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召开的中-美地震、传感器与智能结构委员会数据挖掘与损伤检测算法与决策研究组召集人;2007年5月重庆和南京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2007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三届智能交通大会特邀发言人;美国国家科学院交通研究委员会(TRB)分委会委员。
3、承担项目情况:
承担中国和美国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教育部、科技部、住房与城市建设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省厅的40余项科研、咨询与开发项目。
2005-2009“智能微观交通流理论、建模与仿真模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
2007-2009“微观驾驶行为理论研究”,教育部;
2007-2009“高速公路速度协调一致性研究”,交通运输部;
2009-2010“安徽省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安徽省交通厅;
2009-2011“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2008-2010“山西省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山西省交通厅;
2009-2011“国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计划:山区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
2010-2011“山区高速公路驾驶行为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0-2012“安徽省路网应急响应框架体系研究”,安徽省交通厅。
4、获奖情况:
曾荣获美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统)奖(2006);
教育部“春晖”计划海外学者学术休假资助(2004);
美国华盛顿Catholic大学Kaman杰出学者奖(2006);
美国道路交通建设者协会(ARTBA)优秀论文奖(2000);
首届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999);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
全国和国际大学生数学模型竟赛一、二等奖(1992和1993)。
出版专著(与邓学钧教授合著)《车辆-地面结构系统动力学》获教育部优秀学术著作奖。
5、出版著作情况:
与邓学钧教授合著《车辆-地面结构系统动力学》,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5篇。论文被SCI、EI各收录40余篇,被SCI论文引用200余篇次,被Google Scholar论文引用400余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