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中国1968 : 上山下乡
作者:王增如,李向东著
出版年:1999
ISBN: 7-5065-3519-X
分类号: I25
中图分类: 报告文学
定价: 14.6
页数: 396 页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装订: 平装

目录<br />引子<br />第一章 燕子报春<br />千古荒原上的“北京庄”·胡耀邦说:茅草棚只能三岁,不<br />能万岁·解决粮食问题·燕子报春·从董嘉庚到董加耕.<br />“特别的姑娘”来到窦家桥·马寅初大声惊叹:不得了!·飞向<br />雁窝岛·几百万中学生何去何从.毛泽东发出号令<br />第二章 挺 进<br />第一支队伍·“北京五十五”·南京的燕子飞到了鄂托克<br />·1968年12日 ”<br />一,12月21日,一个漆黑寒冷而又热闹喧腾的冬夜。<br />不让下的硬要下·六口之家走了四口·不想下的也得下·两<br />个心酸的故事<br />第三章 磨 炼<br />在杨武兵站的一场误会·和苏联一江之隔·“我要回上<br />海!”·女孩子的腿泡弯了·难割的麦子·上什么山唱什么歌<br />·在大兴安岭打山火<br />第四章 求学之梦<br />大学之门砰然关闭·大学之门悄然打开·八仙过海·强<br />者落马·周晓红大胆唱了一声反调·一块石头伤了一大片人<br />播然醒悟<br />第五章 扎根和拔根<br />老工人的“绝招”·爸爸,我不同意你这拔根教育·真的<br />要扎根?·典型的苦衷·典型的堕落<br />第六章 要把孩子们安置好<br />陌生的农村·睡在一口棺材下面·安置费不翼而飞<br />“领袖像事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李庆霖告状·姗姗出台<br />的知青政策<br />第七章 魂系荒原<br />他们过早地消失了·“两不怕”精神·火中凤凰·雨中凋<br />零的花朵·悲壮的一幕<br />第八章 典型们<br />蔡立坚百感交集·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小燕的“忧国忧<br />民”意识·跟好人在一起·黑土地上的“白毛女”<br />第九章 黑土地:辉煌的兵团史<br />开发建三江的有功之臣·打仗为主,还是打粮为主?·无<br />处不在的大批判 亮私亮出来的积极分子·有家难回·兵团<br />里的现役军人·小包的两块“敲门砖”——知青与现役军人的<br />关系之一·“三个志愿你都给我报复旦!”——知青与现役军<br />人的关系之二·“你是首长的什么亲戚?”——知青与现役军<br />人的关系之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知青与转业官兵的<br />友谊之一“我们家不怕传染”——知青与转业官兵的友谊之<br />二·兵团的结局<br />第十章 绿草原:蒙古包内外<br />走进锡林郭勒 虱子的故事·最可信赖的朋友·奇特的<br />解手方式·可爱的牛粪·在暴风雪中<br />第十一章 黄土高原:到革命圣地干革命<br />走进圣地·窑洞里住进了北京娃·老资格的放羊汉·饿<br />着肚子咋搞阶级斗争·安贫乐命的陕北老乡·寄希望于下一<br />代·勇敢的饥饿者<br />第十二章 红土壤: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幕<br />西双版纳:决不仅仅是个种植橡胶的地方.独身穿越原<br />始森林的姑娘·京沪渝昆四地知青的恩恩怨怨·负重的探亲<br />·上海女知青死于医疗事故·累积成山的问题·1978年11<br />月景洪农场开始罢工·1978年12月昆明火车站上剑拔弩张<br />·1978年12月末赵凡飞往昆明·1979年1月勐定农场千人<br />绝食·知青大返城<br />第十三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br />两个境遇悬殊的女知青·茅春:这一辈子心灵都不会安<br />宁·张志香:退休了还得回哈尔滨去!·过去是父母替咱们担<br />忧,现在咱们替子女担忧·孙英:留场知青的老大姐·张春<br />娟:黑土地上的劳动英雄<br />第十四章 牵肠挂肚一片情<br />刘红英:还在思念那片橡胶林·小雨:在上海打工的外省<br />人·雁莎:搅乱了宁静的心绪·陈兴桥圆梦·跪拜父老乡亲<br />·他们仍然是农场职工眼里的“宠儿”<br />后记<br />主要参考书目

王增如
北京人。中共党员。大专毕业。1968年参加工作,1982年调中国作家协会,历任秘书,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茅盾故居工作人员,作家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作家文摘》编辑部主任、发行部主任,副编审。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