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北京的社会空间性转型 : 一个城市空间学基本概念
作者:车飞著
出版年:2013
ISBN: 978-7-112-15640-5
分类号: TU984.2
中图分类: 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
定价: 48.00
页数: 464 页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装订: 平装

内容提要:<br />本著作是建筑师与城市建筑理论作者车飞,自2006年至2010年期间完成的城市空间的宏观理论学术成果。该项研究首次运用结构化理论方法研究空间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系统性地提出结构化空间概念,并建立起一整套理论用以分析和阐释城市空间的社会—空间性构成及其转型。该项研究填补了当代城市社会与空间发展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的空白,属于开创性理论。此外该研究还特别针对北京为案例,运用该理论进行结构化分析北京城市空间的社会—空间性,解码自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结构性转型。<br />前言<br />面对当代的城市发展以及中国城市化的特殊状况,我希望重新利用20世纪初期欧美城市化研究的宏观理论结合当代的社会学空间理论,建构一个全新的城市空间学基本概念,用以理解和分析当代城市空间的发展与状况,特别是用以理解当代中国城市空间革命的基本结构及其特征。在这个研究中,以“社会-空间性”为基点,展开对城市的空间分析,由此构成全新的城市理论的基础——城市空间学的理论基础。城市空间学在传统大陆哲学的基础上,借鉴了结构化方法,同时试图在宏观理论与案例研究之间建立某种互动的联系,因此城市空间学并不是一种传统结构主义的宏观理论或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类型学理论,当然也不同于当代流行的实证主义社会地理学,而是一种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之上的可操作性理论。<br />首先,它与传统结构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这个理论研究的不是一程不变的概念与结构的宏观叙事,而是不断转型中的结构关系,实际上,任何城市与空间都始终处于结构化的变动关系之中,因此转型研究是该理论的主体研究。由此,实例研究成为转型研究的必需,也使得结构化概念融入到实践理性之中。其次,它与当代流行的微观案例实证分析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由于该理论首先建立起结构化的空间学基本概念,并以此为操作工具用于实际案例的转型分析,因此,作为一种科学的空间学,它仍旧保有了传统大陆哲学的批判性,而这个批判性在操作层面不再作用于结构概念,而是作用于转型中的结构关系,从而避免了大陆批评哲学中的失能的意识形态批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城市与空间的发展,处于极大的不平衡之中,传统的宏观理论无法对实践产生意义,也无法帮助人们区分现实问题;而微观案例研究,在面对总体性问题时,特别是诸如建立在元结构城市化模型之上的中国等城市问题类型,往往处于既无法提问又无法回答的尴尬之中。这部著作试图改变这个状况,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指明方向。在本书中以北京为模型,以结构化方法为工具,深入分析北京城市空间的“社会—空间性”结构转型,从而获得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全新认识。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的理解北京的城市空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以首都模型为规划蓝本的许多中国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创造了一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新型都市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犹如18世纪的郊区城市,19世纪的工业城市,20世纪的大都会城市,正在形成的21世纪的中国城市,而这个研究将成为一把钥匙,一把能够开启中国城市发展奥秘大门的钥匙。

车飞
超城建筑(CU office)主持建筑师与城市规划专家。先后在杜塞尔多夫,德绍(M.Arch),魏玛(PHD)学习建筑学和都市化发展。长期从事城市社会空间性研究。他是《北京的社会空间性转型 —— 一个城市空间学基本概念》与《震荡》的作者,并在许多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自2012年起,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城市化课程客座教师。自2014年起担任北京服装学院智慧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