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中国桥梁史纲
作者:项海帆 ... [等] 编著
出版年:2009
ISBN: 978-7-5608-4125-0
分类号: U44
中图分类: 桥涵工程
定价: 50.00元
页数: 298 页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装订: 厉致谦

目录:<br />0 前言<br />1 第一篇 中国古代桥梁 (前2070~公元1840)<br />2 第一章 概 论<br />2 1.1 追古溯源<br />5 1.2 古代桥梁的演进阶段、特点及其种类<br />10 1.3 中外古代桥梁的比较与交流<br />13 第二章 夏、商、西周 (公元前2070~771年)<br />13 2.1 夏代时期<br />14 2.2 商朝时期<br />16 2.3 西周时期<br />18 第三章 春秋战国·秦时期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前221年~前206年)<br />19 3.1 春秋时期<br />22 3.2 战国时期<br />27 3.3 秦帝国时期<br />29 第四章 西汉与东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br />30 4.1 梁 桥<br />33 4.2 索(吊)桥<br />37 4.3 浮 桥<br />39 4.4 拱 桥<br />42 第五章 晋、隋、唐时期 (公元220~420~589~618~907年)<br />42 5.1 晋朝时期<br />45 5.2 隋朝时期<br />49 5.3 唐朝时期<br />57 第六章 北宋与南宋时期 (960-1279年)<br />59 6.1 伸臂木梁桥与木梁石墩屋桥<br />61 6.2 石梁石墩桥<br />63 6.3 南宋时期泉州地区石梁桥<br />66 6.4 浮 桥<br />69 6.5 索 桥<br />70 6.6 木拱桥<br />73 6.7 石拱桥<br />77 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 (1279~1368~1644~1910年)<br />78 7.1 索 桥<br />81 7.2 浮 桥<br />82 7.3 托木石梁桥<br />82 7.4 风雨桥<br />84 7.5 拱 桥<br />87 7.6 园林桥梁<br />93 参考文献<br />95 第二篇 中国近代桥梁 (1840~1945)<br />96 第八章 概 论<br />100 第九章 铁路桥梁<br />100 9.1 满清时期<br />111 9.2 民国时期<br />123 第十章 公路桥梁<br />123 10.1 概 述<br />126 10.2 石拱桥<br />126 10.3 木 桥<br />131 10.4 钢筋混凝土桥<br />133 10.5 钢 桥<br />138 第十一章 城市桥梁<br />138 11.1 概 述<br />139 11.2 上海市桥梁<br />144 11.3 天津市桥梁<br />151 11.4 其他城市桥梁<br />159 参考文献<br />161 第三篇 中国现代桥梁 (1949—2007年)<br />162 第十二章 概论<br />166 第十三章 新中国建设初期 (1949-1958)<br />166 13.1 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br />168 13.2 预应力技术的引进<br />169 13.3 拱桥和索桥的建设<br />171 13.4 城市桥梁建设的起步<br />173 第十四章 经济困难时期 (1958—1966)<br />173 14.1 圬工拱桥的发展<br />174 14.2 双曲拱桥的兴起<br />176 14.3 钻孔灌注桩的诞生<br />177 14.4 南京长江大桥的自主建设<br />178 14.5 50年代现代桥梁技术的学习和引进<br />180 第十五章 文革灾难时期 (1966—1976)<br />180 15.1 梁式桥<br />180 15.2 桁架拱桥<br />183 15.3 刚架拱桥<br />183 15.4 现代斜拉桥的试建<br />185 15.5 重庆长江大桥——最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br />186 第十六章 改革开放初期 (1976—1990)<br />186 16.1 斜拉桥的推广<br />188 16.2 连续梁桥的建设高潮<br />189 16.3 斜拉桥的第二轮浪潮<br />192 16.4 国外60-70年代先进桥梁技术的引进和消化<br />194 16.5 城市立交桥的起步<br />196 16.6 上海南浦大桥——中国大跨度桥梁自主建设的道路<br />199 第十七章 中国现代桥梁的崛起——经济起飞时期 (1990—2000)<br />199 17.1 大跨度斜拉桥的发展<br />201 17.2 中国现代悬索桥的兴起<br />204 17.3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异军突起<br />206 17.4 连续刚架桥的推广<br />208 17.5 矮塔和多塔斜拉桥的尝试<br />212 第十八章 21世纪初期的中国桥梁 (2000—2007)<br />212 18.1 超大跨度斜拉桥及悬索桥建设<br />217 18.2 超大跨度拱桥及梁式桥建设<br />220 18.3 跨海工程建设的起步 (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br />227 18.4 境外设计公司的参与和合作<br />230 参考文献<br />231 第四篇 中国桥梁的未来<br />232 第十九章 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就和不足<br />232 19.1 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就<br />233 19.2 中国桥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br />235 19.3 中国桥梁发展的误区<br />238 19.4 几点建议<br />239 第二十章 中国桥梁的安全、耐久和风险控制<br />239 20.1 引 言<br />240 20.2 桥梁工程安全性、耐久性设计新理念<br />243 20.3 规范、规程、指南、标准<br />244 20.4 风险评估与保险<br />245 20.5 可持续桥梁工程和全寿命设计<br />250 第二十一章 走自主创新的强国之路<br />250 21.1 引 言<br />250 21.2 “中国的出路在创新”<br />252 21.3 “创新必须站在巨人肩上”<br />253 21.4 走向桥梁强国之路<br />256 第二十二章 改革工程教育,培育创新人才<br />256 22.1 引 言<br />257 22.2 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br />259 22.3 现代桥梁工程教育的理念<br />262 22.4 桥梁工程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br />263 第二十三章 21世纪中国桥梁科技的发展之路<br />263 23.1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br />264 23.2 现代桥梁工程的未来<br />265 23.3 中国桥梁发展的战略思考<br />271 23.4 结束语<br />272 参考文献<br />273 后记

项海帆,工程院院士,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学术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自然科学奖、教委科技进步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 多项;以及国际桥协AT奖,美土木工程师协会风工程与结构动力学奖等国际奖项。
潘洪萱,教授,原上海市计委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在桥梁、民居、交通规划以及经济方面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近30部;获中国图书奖(1986,1994)、全国优秀通俗历史读物奖(1991)、香港出版大奖(1993)多项。
张圣城,教授级高工,原河南省交通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获交通部“劳动模范”(1979)、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4)、省优秀专家(1995)、国务院终身技术津贴(1996)、全国科技进步奖(197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
范立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桥梁抗震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在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和桥梁抗震领域内获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开创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建立了桥梁抗震学科,对桥梁减震、延性及特异桥梁抗震设计作出卓有成效的研究。获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各类重要奖项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