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会计比较(第2版)》内容简介:多年在美国、西班牙、秘鲁从事外交工作,又熟悉商业活动的蔡锡勇,于1905年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专门论会计的书——《连环账谱》,破了中国会计的天荒;后来,留学日本并获商学学士学位的谢霖与孟森联合,于1907年出版了《银行簿记学》。这两部书使蔡锡勇、谢霖成为我国会计学术的鼻祖、会计教育的先行者。继蔡锡勇和谢霖之后,徐永祚、潘序伦两位大师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立了两套教材体系:一套是改良型教材,另一套是引进西方型教材。这两套教材对我国会计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先行意义,对会计人才培养具有重大贡献。<br />新中国成立伊始,会计学术界对会计阶级性的讨论,是会计教育思想的第一次解放,即顺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借鉴苏联模式,学习苏联经验,翻译苏联的教材,在中国人民大学试点开设四门会计专业课——会计核算原理、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行业财务管理。正是利用这套教材,我们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会计人才。应当说,引进苏联的会计教材,对20世纪50年代我国会计专业的建设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联会计是按照货币计价、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定期盘存和定期汇总等一套方法来进行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会计都是这样。就这套做法看,实际上只相当于西方国家的簿记工作,它的目的就是做到账证相符,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报表;它一贯忽视估价,并错把簿记报表当做真实可信的会计报表;它一贯把企业当做一个生产单位、一个成本中心,忽视对利润的核算和管理。正是由于这套会计方法的局限,才导致我们面临工商企业的一摊烂账,面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