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阿·圣克塔·克拉拉——为其于1910年8月15日在克雷亨斯腾的纪念碑揭幕而作(1910)<br />早期诗作(1910-1916)<br />充满生机的风物:为什么我们留在小地方?(1933)<br />走向理解之路(1937)<br />暗示(1941)<br />索福克雷斯《安蒂高娜》里的复歌(1943)<br />对泰然让之的探讨——一次有关思的林中路交谈(1944/1945)<br />思的经验——在高高的杉树林中穿行……(1947)<br />山中小道(1949)<br />林中路(“未来的人……”)(1949)<br />读默里克的一首诗——马丁·海德格尔与E.施泰格的通信(1951)<br />何谓阅读?(1954)<br />教堂塔钟之神秘(1954)<br />为朗哈德尔的《黑贝尔》一书说几句话(1954)<br />关于圣坛画(1955)<br />J.P.黑贝尔的语言(1955)<br />与奥尔特加·y.加赛特的会面(1955)<br />什么是时间?(1956)<br />黑贝尔——乡愁之魂(1957)<br />作坊札记(1959)<br />语言与家乡(1960)<br />关于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962)<br />致雷内·夏尔——为纪念伟大的友人乔治·布雷翁而作(对石印画《拓文引谈》的观感)(1963)<br />阿达尔伯特·斯蒂夫特尔的《冰雪故事》(1964)<br />曾经在场的启示(1966)<br />艺术与空间(1969)<br />符号(1969)<br />人的栖居(1970)<br />思物——对雷内·夏尔的友情眷念(1970)<br />不朽的蓝波儿(1972)<br />语言(1972)<br />神语缺失(1974)<br />弗里多林·维普林格的最后<br />一次来访(1974)<br />忆艾尔哈特·凯斯特纳(1975)<br />马丁·海德格尔的祝辞(1976)<br />文献说明<br />编后记<br />译后记<br />《思的经验》列在《海德格尔全集》第13卷,从他最早的作品到他最后的作品,跟踪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全过程。这一卷的名字,直译应译为“从思的经验中来”,“基于思的经验来说”或“出于思的经验”,听起来拗口。译者思量再三,取《思的经验》这个译名。德文原名《Aus der E血hmng des Denkens》显示了思者海德格尔不同寻常的谦逊,用意在于强调,这只是思者海德格尔本人思的经验,还不能说是思的经验本身。
译者简介:
陈春文 男,1961年3月生,山东省平原县人。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科学•经济•社会》杂志主编。兰州大学哲学系84届毕业生,1989-1994行后游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特里尔大学和斯图大学,1995年回国。兼任《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编委,《科学•经济•社会》杂志编委、主编,甘肃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代表作为《栖居在思想的密林中--哲学寻思录》,主要论文有"全球化格局与中国的私民社会传统","在夹缝中求生的现代化","资本魔方与莲境中的人类","思经验自己的真理"等。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中西思想比较的研究纲领:西方思想是哲学思想,哲学思想讲真理语言;中国思想是道德思想,道德思想是讲道理语言;西方思想构造可通约的文明,中国思想依赖宗法传续的文化;西方思想构造公民社会,中国思想培育私民社会。此外提出了"国家主义"和"人类主义"等重要概念,并有译著《哲学生涯》《回答——海德格尔说话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