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
作者:陈力丹编著
出版年:2009
ISBN: 978-7-80208-945-7
分类号: A56
中图分类: 专题汇编
定价: 39.80元
页数: 361 页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目录<br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学论著<br />1. 刊物<br />2. 风格如其人<br />3. 人们总是需要新闻<br />4. 自由报刊的人民性和历史个性<br />5. 书报检查法是不能成立的<br />6. 新闻出版法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br />7. 评《德意志电讯》编辑谷兹科<br />8. 更多地进行学习<br />9. 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br />10. 报刊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br />11. 报刊应该是人民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br />12. 报刊的有机运动<br />13. 自由报刊是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需要的第三个因素<br />14. 民众的承认是报刊生存的条件<br />15. 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br />16. 我们向世界指明它究竟为什么而斗争<br />17. 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出版自由<br />18. 英国的出版自由<br />19. 致《社会明镜》杂志的读者和撰稿人<br />20. 精神交往和物质关系<br />21. 抄袭者内心不安的特征<br />22. 关于《人民论坛报》的决议<br />23. 《新闻报》和基佐内阁<br />24. 党的出版物的任务<br />25. 诅咒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社会主义<br />26. 用谎言证明真理是对真理的侮辱<br />27. 报刊有权监督人民代表<br />28. 改变这种缓慢状态<br />29. 普鲁士出版法案<br />30. 普鲁士资产阶级和出版自由权<br />31. 瑞士报刊<br />32. 什么是侮辱和诽谤<br />33. 报刊的使命和义务<br />34. 莱茵省的出版自由问题<br />35. 不允许倾向性影响对报道的判断<br />36. 工人和招贴<br />37.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br />38.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br />39. 社会舆论和报刊<br />40. 伦敦的报刊<br />41. 自由报刊是改建印度社会的有力因素<br />42. 公众报刊的义务<br />43. 致《每日新闻》编辑赫•林肯<br />44. 西方的新闻公开性<br />45. 报刊要研究细节和统计数字<br />46. 小酒店主的《晨报》<br />47. 报纸印花税<br />48. 不体面的搜集情报的方式<br />49. 行情表中显示的社会矛盾<br />50. 重复美文学言辞是愚蠢的<br />51. 公费支持的报刊和公众支持的报刊<br />52. 不体面的事实任何手段也掩盖不了<br />53. 伦敦新闻界的文化圈子<br />54. 我撰稿的绝对的原则<br />55. 报刊的首要职责<br />56. 我期待的是一般的公正<br />57. 不值钱的文人<br />58.《每日电讯》编辑莱维和他的通讯员阿贝尔<br />59. 报刊有权冒犯社会活动家<br />60. 伦敦《泰晤士报》和帕麦斯顿勋爵<br />61. 法国的新闻敲诈<br />62. 英国报刊与新奥尔良的陷落<br />63. 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br />64. 出版自由和工人运动<br />65. 致《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的声明<br />66. 野人的美学意识<br />67. 人们要求形式和内容都新<br />68. 《人民国家报》实在丢脸<br />69. 区联合会委员会和它的机关报<br />70. 总委员会关于《蜂房报》的决议草案<br />71. 丧失时机对新闻来说是致命的<br />72. 具有丰富想象力的W<br />73. 我们不怕了解真实情况<br />74. 不允许行为卑鄙的人充当党报编辑<br />75. 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br />76. 为一碗红豆汤准备出卖国际的人<br />77. 党的领导和党的机关报<br />78. 作为国家历史的政治家“私事”应该公开<br />79. 科学的社会主义杂志的方针<br />80. 杂志的科学性是不能法定的<br />81. 谁违反了党纪?<br />82. 评《自由》和《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办报方针<br />83. 古代传递消息的方法<br />84. 谨防夸夸其谈<br />85. 最重要的是善于迅速抓住问题<br />86. 厉害的字眼不一定有力量<br />87. 独立自主的巴黎报刊<br />88. 《新莱茵报》的小品文<br />89. 马克思和《新莱茵报》<br />90. 培养读者,教会作者<br />91. 党团和党报编辑部<br />92. 新闻事业是一个有益的学校<br />93. 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br />94. 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br />95. 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br />96. 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br />97. 要竭力使报纸变得有生气<br />98. 大自然不会叫树木长得戳破天<br />99. 不要那么器量狭小<br />100. 《评论的评论》对你们大有益处<br />101. 党的报刊不为突出个人刊登广告<br />102. 应改用这样的改稿原则<br />103. 报刊“国家化”会产生很大缺点<br />104. 论《新时代》改版<br />105. 向工人提供认真工作的成果<br />106. 交通革命<br />107. 报纸不妨多诙谐一些<br />列宁新闻学论著<br />108. 报纸影响国家事务的权利<br />109. 编辑部和撰稿人要保持密切联系<br />110. 处境独特的俄国党机关报的作用<br />111. 《火星报》和《曙光》编辑部声明草案<br />112. 《火星报》编辑部声明<br />113. 不应害怕在报刊上进行论战<br />114. 长文章使报纸为难<br />115. 不能改变作者的思路<br />116. 从何着手?<br />117. 评《自由》杂志<br />118. 《火星报》编委会要吸收青年力量<br />119. 欢迎大家在党的报刊上发表意见<br />120. 让少数派有充分的“舌头自由”<br />121. 给同志们的信<br />122. 让成百上千的工人直接向《前进报》投稿<br />123. 俄国党两派合并的组织基础<br />124. 向公众全面报道和阐明真相<br />125. 作者应当同编辑部谈心<br />126.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br />127. 形成党的真正舆论的途径<br />128. 批评自由和行动一致<br />129. 请到《无产者报》上来陈述观点<br />130. 党的刊物应当敞开大门<br />131. 没有方针的杂志是荒谬的东西<br />132. 《火星报》通讯员巴布什金<br />133. 单调和迟误与报刊工作不相容<br />134. 工人和《真理报》<br />135. 无产阶级和政治自由<br />136. 像办企业那样的办报业务<br />137. 关于《真理报》编辑部的改组和工作<br />138. 公开揭穿是一把利剑<br />139. 为争取十万读者而奋斗<br />140. 争论和斗争的两种方法<br />141. 反复说明事实真相<br />142. 资本主义和报刊<br />143. 《真理报》的话就是法律<br />144. 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br />145. 我们的任务<br />146. 在工人报刊上公开争论策略问题<br />147. 评《青年国际报》<br />148. 怎样搜集事实呢?<br />149. 办通俗报纸是很复杂的事情<br />150. 怎样保证立宪会议的成功(关于出版自由)<br />151. 关于出版自由的决议草案<br />152. 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br />153. 关于出版问题的讲话<br />154. 苏维埃报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br />155.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br />156. 致各人民委员和各级苏维埃机关<br />157. 少唱政治高调,多注意建设事实<br />158. 论纯洁俄罗斯语言<br />159. 望你们高度重视报上的文章<br />160. 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说实话<br />161. 不要纸张、不受距离限制的报纸<br />162. 激烈内战时代的党报与党中央<br />163. 《真理报》为什么印得不好<br />164. 生产宣传提纲<br />165. 把全部宣传鼓动工作转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br />166. 舞文弄墨<br />167. 我们讲的都是真话<br />168. 关于“出版自由”<br />169. 给《经济生活报》编辑部的信<br />170. 真实性不取决于情报为谁服务<br />171. 《经济生活报》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br />172. 文理不通的记述让人受罪<br />173. 对电影事业的指示<br />174. 可否定期谈谈《贫苦农民报》的农民来信?<br />175. 检查一下私营出版社<br />176. 关于《真理报》刊登广告问题的发言<br />177. 必须经常阅读《经济生活报》<br />178. 不要怕揭露错误和无能<br />179. 完成组织无线电话通讯事业

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江苏通州人。1968-1973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劳动、工作,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76-1978年在《光明日报》编辑部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1985年起为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87年起为副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1988年起为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为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起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在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八所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
研究成果: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700多万字,其中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000多篇、词条1800多条,以及少量内部研究报告和译文;独著10本。独编著4本(120万字),合著、合编的书十几种,主持过9本大型词典中新闻学部分的编辑工作。
代表作包括:《精神交往论》,45万字,1993年开明出版社版,2002年再版;《舆论学》,22万字,1999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世界新闻传播史》,37万字,上海交大出版社2002年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40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统计,2000年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论文引用率居全国第一位,1998- 2000年论文的发表量连续三年排在全国前10名。
本自选集入选的时间段为 1980- 2003年,由于作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舆论学和世界新闻史方面的论文,其论述已经集中到专著里,因而主要选择了这三方面以外的一些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文章,以及个别当时未发表的文章。